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五年制高职,凸显职业教育适应性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技师分院学生在实训。 资料图片

  借鉴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举办五年制专科的经验,1985年,江苏在全国率先举办五年制师范专科教育;上世纪90年代,江苏又在部分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试点;1996年以后,将试点主体扩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优质职教资源。本世纪初,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进一步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顶层设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2003年6月,省政府批复成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统领五年制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在全国独树一帜。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建是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迫切需要的积极应对,是探索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创新实践。学院积极探索“五年贯通长学制”高职办学规律、打造“集合式”高职发展品牌。学院诞生之初,即带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学院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不断改革的创新意识;学院的办学运行,体现了共建共享的办学理念。回顾18年的办学历程,江苏五年制高职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教育现代化、适应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适应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上。

  1.坚持立德树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的导向为五年制高职教育定向,以立德树人的坐标为五年制高职教育核心职能定位,以立德树人的标尺为五年制高职教育定标。

  一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幸福课程。探索五年一贯长周期思政教育新模式,把握五年制高职学生跨越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途径,并在实践中交流、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是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做到“六个一”。即:帮助学生制定一份个性化成长方案,养成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一个良好的爱好,参加一次校级以上竞赛,参加一类志愿服务或创新创业活动,树立一个养成教育品牌。利用五年制高职教育学习时间周期长的优势,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在具备基本职业素质的同时,掌握专业领域高新技术知识和能力。

  三是探索开展五年制高职学生发展质量综合素质养成与评价。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入手,制定《学生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标准引领、学院抽查复核,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推进“三教”改革,切合人才培养规律

  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优化贯通培养模式,推进“三教”改革。发挥联合办学优势,为教师搭平台,提升教师核心能力;贯彻教学标准,切合技术发展,实现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融合;教法改革重在适应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创新“学校、网络、企业”三个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完善机制、搭建平台,为教师队伍“增值赋能”。江苏要求从事五年制高职教学的专任教师必须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职称评审按高等院校职称系列评审要求执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所属办学单位教师实行“一评双证”,即教师参加一次评审,合格者同时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两个系列职称证书。近年来,学院及所属办学单位用足用好职校教师招聘绿色通道政策,落实高职院校“产业教授”制度,实施校企互聘兼职的人事管理改革,改善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落实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创建国家、省、院(市)、校四级“专业带头人”“名师工作室”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为抓手,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是多元融合、多彩呈现,为教材建设“迭代升级”。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所属办学单位遵循高职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以课程建设为统领,把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在教材开发中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在教材主体内容编写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中。教材体例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建成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基于“互联网+”数字课程,开发“立体式”教材,服务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助推教学改革。

  三是真实情境、模式创新,为教法改革“添翼增彩”。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所属办学单位创新“校内、网络、企业”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校内课堂改革借鉴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构建资源丰富、更新及时、特色鲜明、管理便捷、共建共享、智慧服务的网络课堂,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沟通、答疑、解惑、测评等各种需要。建立企业课堂,或把企业搬进校园,创设职业化氛围,破解校内实践教学无法完成真实生产项目的难题;或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建设课堂,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跟岗实训和顶岗实习。

  3.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满足区域发展需求

  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五年一贯、中高职融通”整体教育设计的基础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长周期育人”“本地生涯为主”等独特优势,与地方政府通力配合,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创新实践,取得了初步成功经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牢牢把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定位,实现与区域融合。加强专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对接,选择一批与地方产教融合相适应的区域性专业群、校企共建专业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的特需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二是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积极性,做强平台融合。利用好省里的各项政策以及学校的场地、基础设施、师资、社会影响等资源,在明晰合作主体育人权责的基础上,组建“鹏程职教集团”“苏北财税共享服务中心”“京东校园商务中心”等30多个层次分明、梯级合作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并使之不断壮大,成为现代学徒制实践创新的坚实支撑。

  三是突出“立德树人、德技双修”的育人理念,形成目标融合。五年制高职培养对象具有“在长学制内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综合素养教育、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培养等方面,必须要有鲜明的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且贯穿长学制全程的设计。因此,校企双方必须对“立德树人、德技双修”育人理念取得共识,扣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的“第一粒扣子”,实现校企双方的“目标融合”。

  四是建立“大师引领、一徒多师”的新型师徒关系,做精教学融合。“新型师徒”教学是现代学徒制创新实践的关键点。学院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创新实践中,从质量出发,结合省级“名师工作室”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进校园”等项目,把建立“大师引领、一徒多师”的新型师徒教学机制,作为教学融合的关键性工作。

  回顾发展历程,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坚持依法办学,注重规范发展;坚持标准引领,注重科学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务实发展;坚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发展,服务于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大局,形成了创新发展和运行有序的良性循环,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升,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更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随着社会进步和“选择适合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信五年制高职教育将成为更多家庭的选择。

  (作者夏成满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克勇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链接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强基赋能阶段(2004—2013年)

  建章立制,规范办学行为。制定学院章程、教学管理规程、学生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学院宏观管理指导与各校具体办学协调配合,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学院办学单位从58所增加到80所,其中,分院从22所增加到41所,办学点从36所增加到39所;招生人数从3万人增加到4万人左右。

  优化布局,紧抓专业建设。专业大类从15大类增加到16大类,专业从106个增加到140个,专业点从235个增加到517个;确定9个重点建设专业,对所有专业点建设水平进行评估,陆续成立应用电子等14个专业协作委员会,以专业建设为纽带,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建设合力。

  稳定队伍,夯实发展基础。实施名师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教师全员培训工程等师资队伍建设“五大工程”,启动教学能手、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激励教师参与课改,提高水平。

  第二阶段:提质培优阶段(2014年至今)

  以成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为标志,注重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

  优化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协作机制;针对性完善教学、专业、教师、督导、校系二级管理、顶岗实习、科研等管理制度。开展以教学管理为重点的全面检查视导,着力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长学制特色。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陆续开发了55个专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所有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加快建设体现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教材体系和教学资源体系。

  提升师资整体素质,促进均衡发展。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加大培训、交流和帮扶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改革完善评价机制,优化配置,促进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聚焦服务能力建设,补齐短板弱项。按照“突出优势、聚焦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五年制高职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着力提高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水平。

<上一篇:抱着孩子晃动更易哄睡?这份养娃“避坑”指南送给妈妈们

> 下一篇:“特岗计划”要让更多教师归“乡”

Copyright©2023 河南省国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3023372号-1